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16 点击次数:163
1935年8月,红军在长征路上,一名炊事员显得十分虚弱,面色苍白,身体浮肿,行动困难。然而,一旦到达休息地点,他的状态迅速好转,行动也变得轻快。
每天部队一早启程,这位炊事员总会特意收集一些潮湿的枯草,塞进自己的腋下和胸口。等队伍到达休息地点,他就把用身体温度烘干的草团点燃,生起一堆堆火,让战士们可以取暖和煮水。“快来烤烤火!”这是他经常说的话。
李开文是一名炊事兵,在长征期间,他所在的部队总是最早开始做饭的。那缕缕炊烟不仅为战士们提供了食物,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。
看到这一幕,其他部队的炊事员都跑来问李开文怎么生火。李开文心里过意不去,不想让战友们遭那份罪,就委婉地说:“我也是碰运气,有时候也点不着火。你们要是缺火,直接来我这儿拿就行。”
李开文为人朴实勤恳,不追求功名利禄,曾在毛泽东身边担任了长达十一年的厨师。接下来,我们将详细讲述他的生平事迹。
【一、“老班长”】
1934年,蒋介石对红军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进攻。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,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,开始了艰苦的战略转移,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长征。
红军历经艰难,穿越了广袤的草原和险峻的雪山,行程超过两万五千公里。到了1936年10月,红军的三大主力部队在会宁成功会合,这标志着长征的最终胜利。
长征结束后,李开文被调往中央红军,随即前往延安。到了延安,他被安排担任炊事员,并晋升为"中央特灶班"的班长。
当李开文接到为高层领导准备餐食的任务时,他既感到无比兴奋,又深知必须严格确保食品的安全。
他平时特别留心领导的饮食偏好,了解到毛主席最爱吃红烧肉,便专门去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请教做法。出于对领导的关心,这位厨师也爽快地把烹饪技巧传授给了李开文。
李开文手艺不错,一学就会,没多久就煮出了一锅香喷喷的红烧肉。但当他端给毛主席尝时,主席吃完后却叮嘱他,这道菜别随便做。
李开文起初以为是自己的厨艺出了问题,后来才意识到,毛泽东之所以不挑剔饮食,是因为他坚决反对搞特殊待遇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物资极度短缺,很多普通百姓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障。因此,毛泽东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,认为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,不必为他单独准备特别的饭菜。
李开文了解到毛泽东的真实想法后,深受感动。这一刻,他更加坚定了追随毛泽东的信念。他认为,只有像毛泽东这样心系百姓的人,才有资格领导中国共产党。他相信,在毛泽东的指引下,中国必将迎来光明的未来。
李开文作为炊事员,主要负责领导们的日常饮食和起居,确保他们的食品安全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始终亲自处理每一项任务。因为他工作态度严谨,责任心强,1938年,他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李开文担任中央组织部炊事班负责人后,始终陪伴在毛泽东左右,无论部队转移到哪个根据地,他都紧随其后。由于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,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"老班长"。
李开文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时,两位领导人常常会打趣地问他:“老班长,今天准备给我们吃什么?”李开文也总是轻松地回应几句玩笑话。他们之间的互动自然随意,毫无拘束,充分体现了领导人平易近人的作风。
几位资深同事带着敬仰的神情对李开文说:“能在毛主席身边做厨师,你一定感到特别光荣吧。”李开文立刻摇头回应:“我哪敢自满,毛主席一向平易近人,从不搞特殊化。再说,在我们特灶班用餐的领导人可不少,主席只是其中之一。”
多年后,李开文回忆起那段岁月,仍然深深感念领导们的亲和与支持。在那段艰难的时期,他们彼此激励,共同坚守,最终等到了革命成功的曙光。这种团结与互助的精神,成为了他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。
【二、后方的英雄】
李开文于1897年生于安徽金寨县的一个贫困家庭。由于生活条件艰苦,他从小就开始干农活,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。尽管身材不高,但常年劳作让他力气过人。到了16岁,他已经能独自挑起重担,在山路上行走一整天。
1929年,李开文加入了红军队伍。在此之前,他在赤卫队担任担架班负责人。他清楚认识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本质差异,因此当红军向大别山进军时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随红军。
刚加入红军的那天,部队途经汉口一带,突然遭遇蒋介石部队的围攻。李开文亲眼看见几架敌机朝他们俯冲下来,投下炸弹。当时情况紧急,他根本来不及躲避。
炸弹突然从天而降,落在担架队中间,瞬间造成惨烈场面,到处都是残肢断臂。李开文被爆炸掀起的碎石掩埋,等到战友们找到他时,他已经奄奄一息。由于爆炸点离他太近,巨大的冲击波震伤了他的耳膜,尽管经过治疗,最终还是失去了听力。
李开文因双耳受伤无法继续在前线作战,转而加入炊事班。1935年8月,他随部队长征进入草地。那时,部队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食物短缺,而是缺乏干燥的柴草。由于草地天气多变,枯草总是湿漉漉的,根本无法生火。
李开文看到这情况,灵机一动,决定用自己的体温来暖干那些湿冷的草料。随着他不断加热更多的柴草,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。尽管如此,每次目睹战士们能享用热腾腾的饭菜,李开文都感到自己的付出无比有价值。
1936年,红军完成长征后,李开文被任命为毛泽东的专职厨师。从那时起,他每天按时准备好饭菜,等待专人前来取餐。这份工作看似简单,却责任重大。李开文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,确保每一餐都准时送达。他的工作虽然不为人知,但却是保障毛泽东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。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,体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守。
一天,李开文发现毛主席的餐食还未被取走,便迅速将其加热,随后立即端着温热的饭菜赶往毛主席所在的窑洞。
李开文推门走进房间,一阵寒意随之袭来。毛泽东注意到他身体微微发抖,放下手中的笔说道:“老班长,你这衣服太薄了,得多穿点。”随即,毛泽东从一旁拿出一件自己的羊皮背心,递给李开文让他穿上。
李开文一再婉拒,不愿接受。然而,毛主席坚持将羊皮背心塞到他手里:“老班长,这没什么大不了的,衣服做了就是让人穿的,让你穿你就穿上吧,别冻着了,要是你病了,我可就吃不上你做的饭了。”
李开文听后,无奈地穿上了那件羊皮背心。然而,他并没有将这件衣物据为己有,而是选择将其赠予了一位更加急需御寒的士兵。
怎样才算真正的英雄?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,李开文毅然挺身而出,竭尽全力为我军奉献自己的力量。虽然他的身份只是一名炊事员,但他的行为和精神无疑展现了英雄的本质。
1942年,为了突破蒋介石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,延安发起了"大生产运动"。毛泽东亲自参与垦荒,以身作则。中央特灶班的工作人员在完成日常炊事任务后,也积极投入到开荒劳动中。这场运动旨在通过自力更生,解决解放区的物资短缺问题。
在特灶班里,李开文的年纪最大,体力自然不如年轻人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发过牢骚,反而总想着为队伍多做点贡献。于是,他重新拾起了早年学过的编草鞋手艺。这门技艺搁置多年,没想到如今又派上了用场。
李开文每天至少编织七双草鞋,他运用不同颜色的布条和彩线,设计出既美观又结实的款式。他制作的草鞋,曾受到毛主席、周总理等领导人的青睐。同年,李开文荣获劳动英雄称号,并由毛主席亲自颁奖。
1947年2月,蒋介石亲自带领部队进攻延安。然而,毛泽东早已制定周密的撤离方案。当蒋军抵达延安时,发现城内空无一人。此时,毛泽东及其随行人员,其中包括年过半百的李开文,早已踏上前往陕北的征程。
抵达陕北后,李开文目睹了严寒和粮食匮乏的困境,对领导们的健康状况深感忧虑。在没有事先请示的情况下,他毅然带领两名战士潜入敌占区延安,从先前藏匿的窑洞中取回了储备的食物。
毛主席看到桌上的饭菜后,马上询问缘由。得知具体情况后,他脸色立刻严肃起来,直接质问李开文为何不守规矩,擅自冒险。
李开文急忙解释,他只是去之前藏粮食的地窖查看情况,并没有遭遇任何风险。其他在场的高层人员也接连劝说毛主席,强调这批粮食是老班长和两名士兵拼了命才搞到的。目睹李开文脸上的泪水,毛主席一时无言以对。
1949年7月,李开文随同毛主席抵达北京,随后被派往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进修。完成学业后,他主动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,选择返回家乡工作。毛主席对此表示赞同,并对李开文说:“你是从中央出来的人。”
【三、再次相见】
李开文在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完成学业后,面对天津糖厂厂长的职位,他毫不犹豫地婉拒了。他坦言自己缺乏管理如此大规模工厂的能力,更倾向于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。
李开文把党组织关系调回了安徽。到了地委组织部,他直接表示听从组织分配,什么工作都可以接受。
李开文接到任命,得知自己将担任金寨县副县长时,内心十分震惊。他暗自思量,之前管理一个千人工厂已经感到力不从心,如今要负责一个拥有二十万人口的县城,自己哪有能力胜任这样的重任?
李开文立刻婉拒了地委领导的提议。领导看他态度坚决,便建议他先留下来,过几天再商量也不迟。但李开文归心似箭,一心只想尽快回家与亲人团聚。
当李开文回到家乡时,发现妻子已经再婚,双胞胎孩子也不幸夭折。悲痛之下,他决定留在当地工作,最终担任了响山寺粮站的站长。尽管身居管理职位,李开文依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。他主动承担别人不愿做的工作,为了节省开支,还亲自上山寻找材料,自制扫帚。
很多人不明白李开文为什么这么做,但他自己却乐在其中。
1956年末,李开文荣登全国粮食行业劳动模范榜单。不久,他启程赴京,参与英模盛会。会议期间,周恩来注意到他的到场,轻声向毛主席提及:“咱们的老班长今天也在这儿。”
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邀请李开文到他家做客。毛主席感慨地说:“老班长,真没想到你回到家乡后还能拿到劳动模范的称号。”然而,当毛主席注意到李开文的穿着时,心情变得沉重。那时正值12月,北京的气温已经很低,但李开文却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黑色棉衣,脚上的鞋子破旧得连脚趾都露了出来。
毛主席立刻把自己的皮大衣和皮鞋送给了李开文。这次李开文没有推辞,直接接受了。他心里明白,这次离开北京后,可能很难再有与毛主席见面的机会了,所以收下这些东西,也算是对这段情谊的一种纪念。
会议一结束,李开文兴高采烈地披着毛主席赠送的皮外套,脚踩新皮鞋返回了响山寺。一到家,他便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珍贵衣物收好,只有在特别重要的时刻,才会拿出来穿戴。
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展览会上,展馆临时借用了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作为展品。展览结束后,这些物品被归还给了李开文。李开文随即将这些衣物重新收进柜子里,每当怀念毛主席时,他就会取出这些衣物,轻轻抚摸,细细端详。
【四、结语】
1958年,李开文退休后,当地政府多次提出要给他安排更好的生活条件,建议他搬到城里住,但他每次都婉拒了。不仅如此,他还主动为家乡添置了发电机、柴油机等设备,一心想着改善乡亲们的生活。他的心思全放在了如何让家乡变得更好上,完全没考虑自己的舒适。
1992年4月,李开文同志去世,享年95岁。
李开文回到家乡后,几十年来从未向组织寻求任何特殊照顾,也坚决不接受任何优待。他一生秉持着勤俭朴素、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,这种精神深深感染并激励了无数后人。